初夏時節,河西走廊腹地的張掖綠意盎然,連片的玉米制種田如綠色海洋般鋪展。這里,一粒粒金黃的玉米種子正從田間走向全國,占據中國玉米種子市場的“半壁江山”。而在種子豐收的背后,一場以“信用”為支點的種業變革正悄然重塑著這座“中國玉米種子之都”的產業生態。
在甘肅省張掖市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上,大屏幕上跳動的數據勾勒出種業發展的“信用圖譜”——34家AAA+級、32家AAA級玉米種子企業的信用檔案實時更新,生產許可、品種備案、產地檢疫等八大類信息構成完整的監管鏈條。工作人員輕點鼠標,恒基利馬格蘭種業有限公司的專屬信用“二維碼”即刻顯現,種子調運軌跡、質量認證、金融授信等信息一覽無余。“每袋種子都有‘數字身份證’,掃一掃就能追溯到田間地頭。”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,這套融合“甘快辦”政務服務的“碼上誠信”系統,讓全國客商吃下“定心丸”。
在臨澤縣倪家營鎮,制種大戶宋建國用去年的制種款早早置辦好了今年春種所需的農資。“過去總要等到來年開春,現在錢款‘當年清’,心里踏實!”這樣的變化源于張掖率先在種子行業探索構建以政府、金融機構、涉種企業等多方協同的供應鏈金融體系。市發改委聯合金融機構推出涉種領域供應鏈金融服務產品,通過對核心企業開展信用評級與風控管理,確定信用貸款額度,由核心企業對其上下游交易涉種關聯方進行信用分配,形成“1+N”的供應鏈金融模式,助力涉種企業獲得金融資源。恒基利馬格蘭種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算了一筆賬:憑借AAA+信用等級,企業不僅獲得供應鏈金融支持,還優先承接了兩萬畝高標準“五化”基地。
走進張掖市登海種業有限公司,墻上密密麻麻的證書記錄著企業的創新足跡:127項國家專利、6個行業標準、3項國際認證。“信用等級就像‘通行證’。”該公司負責人說道,
正是張掖市對高信用企業的研發獎勵政策,讓企業敢投入資金建立西北科研中心,心無旁騖攻堅種源“卡脖子”技術。放眼全市,20家外來企業將總部或結算中心落戶張掖,70%以上制種企業信用等級達A級以上,形成“優種引優企”的磁吸效應。
夜幕降臨,張掖國家玉米種子產業園依舊燈火通明。物流區內,貼著“張掖玉米種子”地理標志的貨車整裝待發,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由衷感嘆:“信用建設讓張掖種業脫胎換骨,去年產種量突破5.32億公斤,“張掖玉米種子”品牌價值飆升至192.38億元,農戶和企業實現了雙贏。”數據顯示,全市涉種違法案件大幅下降,金融系統對種業授信額度逐年上升,昔日的“糾紛重災區”變身“誠信新高地”。
從戈壁灘涂到沃野良田,從傳統種植到智慧農業,張掖用“信用密碼”解鎖種業振興的深層邏輯。當“張掖有種·種天下”的金招牌隨著運種列車傳遍四方,這座絲路古城正以誠信為犁,深耕現代種業沃土,為端牢“中國飯碗”注入強勁“芯”動力。 |